2020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:归纳概括做题技巧点拨
归纳概括是申论考试的基本题目,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,这类题目出现的频率都很高,那么这类题型,该如何破解呢?跟着中公教育一起来学习一下吧
首先,咱们要学会词句段阅读法。尤其需要掌握要点词的阅读方法,即问题词、原因词、影响词、对策词的使用。面对相对基础的题目,若归纳概括题要求我们概括常见的答题对象,例如概括问题、原因、影响、对策等,且材料表述偏直白,那么在找点时,通过寻找要点词即可将大部分要点找全。
其次,要学会深刻理解答题对象。有些题目,题干要求概括的答题对象比较抽象,不是场常见的问题原因影响对策等,破解此类题目,即需要更深刻的理解答题对象,可以将答题对象放在生活化的场景里组词、造句,以帮助理解答题对象,进而明确找点线索。例如2019年国考市地考试,两道归纳概括题,分别为“概括小张家乡新变化”和“分析小吴发生了哪些变化,使村民对她的称呼由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吴”,这两道题的概括对象,一个为“新变化”一个为“变化”,这些都是很抽象很灵活的答题对象。这两道题找点时,运用常见要点词,难度很大,所以需要更具体的理解答题对象,寻找线索,“变化”之所以是变化,是因为前后不一致,所以时间点就是线索,恰好材料中出现了“之前”“之后”“那时”“从那以后”等时间线索,可以帮助找点。
第三,要学会关注和梳理材料逻辑。有些题目答题对象看上去简单,但材料对要点的筛选有暗示,所以做题时看似找全了要点,但还是得分不高。因此,找寻要点时,需要关注材料逻辑。例如2019年山东省考B卷第二题,概括当下幼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,答题对象看似简单,寻找问题词即可。但事实上,材料为总分结构,开头段即点明,当下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,所以在下文找点时,需要关注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表述。概括不平衡不充分,需要全面寻找,有部分好还有部分坏才叫不平衡不充分,所以在概括时既要写问题,还要写优点,这才是既符合题干又符合材料逻辑的答案要点。
综上所述,中公教育建议考生在概括要点时,不仅要学会使用要点词,还有学会深层次理解答题对象,明确找点线索,同时要关注材料逻辑。
常见问题
- 浙江省考对学历学位有何具体要求?
- 具有较高学历人员报考学历要求较低的职位时,如何认定?
- 报考人员能否以辅修专业报考?
- 考察时需要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复审吗?
- 资格复审时须提供哪些材料?
- 公告中提到的“大专以上”、“两年以上经历”是否包括本数?
-
微信公众号:绍兴中公教育
(ID:sxoffcn1)
专注绍兴招聘资讯及备考学习资料推送
-